U23男足亚洲杯开赛 前三名直通巴黎
无论是孔子义命分立的立场和态度,还是孟子区分命之正否以及对性命加以区别对待的立场与态度,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才是一个人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的,什么是一个人应该努力去实现、努力去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你有限的生命得到妥当地安立,使你有限的人生变得更富有价值与意义。
对于中国古代的这三家思想,南怀谨先生也曾经作过非常形象的比喻。儒家从三个方面来切入谈人与人为什么相爱、怎么相爱。
关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这两个哪个更重要呢?《论语》记载,有个学生就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我们经常讲,既要培养科学的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的关怀,就是这个道理。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进入专题: 禅林 禅宗 住持 道德 《禅林宝训》 。
此书不久散失过半,南宋东吴(今苏州)僧人净善于南宋淳熙年间,游历江西云居山时,从老僧岳山祖安处得到散失过半的《禅林宝训》。然非佛日高明远见,乘悲愿力救末法之弊,则丛林大有可畏者矣。克勤的嗣法弟子,以大慧宗果和虎丘绍隆最有影响。宋代禅宗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宗杲欲救末法之弊的方法是推行一种与文字禅对立的看话禅,即参究话头。
曹洞宗传承八代后,出现了宏智正觉,他倡导默照禅,是赵宋一代禅学之一大代表。《禅林宝训》最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契嵩认为,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与佛家所谓的慈、布施、恭敬、无我慢、智慧、不妄言绮语,虽然名目有所不同,但它们在立诚修行,善世利人方面是没有什么差别的。(22)《与文王簿》,《禅林宝训》卷二。(17)《双林石刻》,《禅林宝训》卷二。[(11)]佛智指出,住持的身体有四个支撑点:一是道德,二是言行,三是仁义,四是礼法。
杨岐派的兴盛,以法演门下三佛的出现为其标志,他们是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和佛果克勤,其中以佛果克勤影响最大。[(2)]这里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由一花(曹溪禅宗)开出的五叶(五宗)都是推行和坚守不立文字原则的。善为住持的人,必先尊尚道德,守卫言行。法眼宗至宋中叶即告衰亡。
通过一番努力,使教外别传之道在丛林中又得振兴。这是因为学者忧虑自身道德的丢失,而不害怕自己权势地位的丧失。
所谓颂古就是拈出古则(亦即公案),并以韵文对此加以解释、评颂。石霜楚圆的弟子黄龙惠南开创黄龙宗。
具体地说,宋代禅学在公案、机锋、评唱、击节等充斥的情况下,学者日鄙,纪纲日坠。注释: (1)(4)(6)《与张子韶书》,《禅林宝训》卷四。(21)《云首座书》,《禅林宝训》卷一。(7)《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一。[(18)] 对于学道的僧人,《禅林宝训》同样提出了不少诫训。以上所列禅师,其言行事迹在《禅林宝训》中都有所反映。
法眼禅师清凉文益也于五代时创建了法眼宗。同时也标志着宋代禅学的文字禅达到了炽盛的程度,完全失去禅宗不立文字这一至简至要教外别传的本色。
惟其如此,《禅林宝训》才超越了佛学界而具有了普遍意义和价值。自得此书以后,净善用了十年时间在诸多《语录》、《传记》中仅寻得五十余篇。
由临济宗而演化出来的黄龙和杨岐两宗,与五家合称为五家七宗。(2)《智林集》,《禅林宝训》卷三。
《禅林宝训》记述了这段历史,并作出了自己的是非判断。有了道德,即使是平民百姓,也不可说他们是穷乏的。一是仁爱,二是贤明,三是勇敢。这一方面说明《禅林宝训》的编集和流行,直接受到了契嵩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倡导儒释融合以及道德的思想并非是一家之声。
一生著书百余卷,除了关于禅宗定祖问题的《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论》外,另有《镡津文集》流传于世。[(6)]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以宗杲为代表的一大批有识的禅僧为挽救佛教禅学弊端而做的种种努力,有力地表明,宋代禅学尚有一股清新之风,并非全是崇尚公案机锋、评唱以及玄远的那一套,禅学的真实本旨靠了这些禅僧在宋代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张扬。
再其次是雪峰义存的弟子云门文偃建立了云门宗。宋代禅学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融合,如联系宋代禅学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评价这一事实,可以得出积极的结论。
《辅教编》的中心,是要广引经籍,以证三家一致,辅相其教。甚至可以说,在五宗那里,把主张不拘泥于文字经典的倾向推到了极端。
如:诲人道德为立身之本,诫学者除利欲为止乱之源。临济的黄龙派在两宋之际走向衰落,进入南宋不久便法系断绝,杨岐派逐渐取代黄龙派而成为临济正宗。(8)《寂子解》,《镡津文集》卷八。《碧岩录》的问世,在禅宗史上,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讲公案、逗机锋的《灯录》、《语录》阶段,发展到注释公案、机锋的阶段。
禅宗风气由此而发生了一个大变化。这里我们有必要结合禅宗的发展史及其思想演变情况对《禅林宝训》思想作一番追本求源式地探讨。
[(3)]可见,禅宗至宋,其性质已发生变化,即走向了早期禅宗的反面。这对全面把握和认识宋代及以后的禅学性质,是起到了独特作用。
《碧岩录》是对云门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评而唱之)。由于颂古本身的意蕴含蓄,不易理解,有些禅师认为有必要对颂古进行再解释,进行重新评唱和击节。